劉小明,劉小明講師,劉小明聯(lián)系方式,劉小明培訓師-【中華講師網】
中國實戰(zhàn)派生產質量采購管理講師
44
鮮花排名
0
鮮花數(shù)量
掃一掃加我微信
劉小明:單元制生產方式
2016-01-20 50335
1.單元制生產方式產生的原因 

  當今的市場經濟,已由傳統(tǒng)的賣方市場轉變成買方市場。傳統(tǒng)的賣方市場特征是:物資較缺乏,產品單一標準化、變化少、壽命長,廠家主導產品價格,買方沒有選擇余地。買方市場特征是:物資較豐富,同一種產品品牌、型號數(shù)目繁多,更新?lián)Q代快,產品之間競爭激烈,買方掌握主動權,產品的售價由市場行情所決定。 

  多品種小批量短交貨期的市場,如果還采取大批量大規(guī)模的生產方式,則意味下面這些生產現(xiàn)場浪費現(xiàn)象一定會發(fā)生: 

  ●生產線切換頻繁; 

  ●工序產能分布與工作量分布不吻合十分嚴重; 

  ●訂單量的高低起伏變化; 

  ●智力資源迅速落伍; 

  ●設備迅速陳舊過時; 

  ●廠房空間增大。 

  訂單量高低起伏的變化,意味著工廠產能不足與過剩的損失交替發(fā)生,如果能做到: 

  ●以極少的產能調整費用,實現(xiàn)生產線隨變化而同步同量增減產能,則訂單高低起伏變化帶來的產能不足與過剩被杜絕。 

  ●設計在空間上沒有斷點與隔離的各個工序,即如果擁有一個流動的作業(yè)模式,則搬運、堆碼、尋找、等待等浪費作業(yè)被消除得無影無蹤。 

  ●壓縮單次切換時間,分流切換次數(shù),避免無效切換,則大大減少了切換所帶來的時間損失。 

  ●如果工廠擁有職能一體化的生產單元,則隱藏冗員、閑雜人員的職能機構被撤銷,可以減少冗員及閑雜人員。 

  ●擁有操作技能嫻熟的員工隊伍,則不存在因作業(yè)速度緩慢形成的作業(yè)時間流失。 

  所以,企業(yè)面臨多品種少批量的買方市場時,必須改變原有的經營思想,調整生產結構。索尼公司面對風行一時的大規(guī)模生產方式,率先提出了適應性更強的單元制生產方式——即CELL生產方式。CELL的原意為“細胞、單元”,顧名思義,單元制生產方式是一種小型的、彈性很大的生產方式,具有建立容易、調整方便、切換時間短、大型設備投資少等無可比擬的特點。具體表現(xiàn)為: 

  ●市場訂單量的增加,導致作業(yè)工時的增加,根據(jù)作業(yè)工時增加的多少,生產線隨時能增插作業(yè)人員; 

  ●市場訂單量的減少,導致作業(yè)工時的減少,根據(jù)作業(yè)工時減少的數(shù)量,生產線能及時抽減作業(yè)員; 

  ●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機種切換只需要更少的時間,保證了快速制造的要求。 

  2.單元制生產方式的優(yōu)勢 

 ?。?)時間流失最少化 

  ●工廠用于制造的所有資源組合成為數(shù)目眾多、產能較小、工序一體化、職能一體化的生產單元,杜絕作業(yè)時間流失。 

  ●生產線布置為工作量容易合并、轉移的流水線,這樣大大地減少了多品種輪番上線生產時各工序生產節(jié)拍不統(tǒng)一帶來的等待、堆碼、清點、尋找的時間流失。 

  ●生產單元產能小,即人員少,也就是工序數(shù)目少,當然也就意味著每一個工序所需完成的工作量大,生產節(jié)拍時間長。這樣,各工序與最慢速度之工序時間差相對于較長生產節(jié)拍而言,其比例較小,即八小時之累積時間流失少。 

  ●流水生產線的建立,單件流動的作業(yè)模式,使工序間不存半成品的堆積與滯留,在小批量從投產到產出所需時間少; 

  ●工序一體化的生產單元,信息流動十分順暢,決不會因為信息不暢通,而導致等待、生產過量的作業(yè)時間流失。 

 ?。?)物流暢通 

  ●生產單元工序一體化,以及生產單元內生產流水線的布置,決定了半成品在各工序之間的轉移實現(xiàn)了連續(xù)化的流動。 

  ●生產單元內流水布置,加工件單件連續(xù)流動的作業(yè)方法,加工件從第一個工序投產,能夠迅速流動到最后一個工序。 

  ●由于生產單元流水線的布置,單件流動的作業(yè)模式,半成品在各工序之間不會堆積滯留。 

  (3)便于管理 

  ●由于生產單元產能小、工序數(shù)目少,物流、信息流、人流簡單,產生生產異常的機會變少。 

  ●因產品型號改變等原因而進行的生產線切換,被眾多的生產單元所承受,每一個生產單元的切換次數(shù)較少。 

 ?。?)降低成本 

  ●單個生產單元產能少,需要的設備少、場地少、人員少、投資少。 

  ●職能一體化的生產單元,精簡了臃腫的職能機構,削減了許多間接作業(yè)人員(如管理人員、文員、秘書、物料控制員)。 

 ?。?)技術積累 

  ●將員工視為可挖潛的對象,采用培養(yǎng)與激勵方法,充分發(fā)揮員工智力資源;各種新工藝、新方法、新的資源組合技術不斷涌現(xiàn),提高產品可制造性,改善了工藝技術。 

  3.單元制生產方式的實現(xiàn) 

  要實現(xiàn)少人化生產,生產現(xiàn)場必須擁有下列三個關鍵的作業(yè)能力: 

  ●能夠迅速地修改標準作業(yè)組合,對作業(yè)進行重新調整與分配。 

  ●擁有一支訓練有素,具有多種操作技能的多能工隊伍。 

  ●擁有對生產線進行抽減與增插所需的作業(yè)人員,擁有使生產線高速正常運轉的作業(yè)實施執(zhí)行機構。 

  4.妨礙生產單元建立的因素 

  ●等級觀念; 

  ●狹隘的本位主意; 

  ●利益分配不均衡; 

  ●多層級的金字塔組織架構; 

  ●以工序段、職能劃分的部門結構。 

  針對這些阻力,我們必須對小組成員進行各個工作崗位的輪訓,對生產單元實施績效評價考核制度,并通過強大的利益驅動,突破各自為政、互設障礙的堡壘。 

  5.單元制生產方式的作用 

  ●將不飽滿個人工作量的職能事務合并,達到削減人員、提高效率的目的。 

  ●裁減了行政、職能組織架構及其所帶來的冗員。 

  ●減少決策過程所耗的時間,從而進行快速制造。 

  ●工程師深入生產一線,能夠迅速解決生產技術問題。 

  ●減少了搬運,減少了空間占用,縮短了生產周期,減少了搬運工具,減少了庫存等。 

  ●杜絕了訂單品種和數(shù)量高低起伏變化所帶來的產能不足與過剩的損失,實現(xiàn)了削減人員從而減低人事費用的目標。 

  ●整個生產過程中半成品積壓較少,獲得了快速捕獲不合格品的能力,杜絕了不良品的堆積。 

  ●保證了訂單快速上線生產。 

  ●減少了多品種產品輪番生產條件下分流切換次數(shù)。 

  ●營造了集體間競爭的條件,促進公平競爭。 

  6.單元制生產方式的缺陷與應對措施 

  (1)設備方面 

  ●設備需要量多,可購買適用、夠用、好用、便于移動的小型設備。 

  ●專用性強的設備,產品一有變換,則難以適應??赏ㄟ^購買柔軟化設備,或通過對專用設備進行適用性改造,使之能夠加工多種不同產品,來適應產品品種的變化。 

  ●設備稍有故障,極易使生產中斷。這可通過全員清掃、點檢及時發(fā)現(xiàn)設備缺陷,并迅速修復來克服。 

  (2)人員方面 

  ●要求員工能夠制造不同的產品,人員由專能工向多能工方向培訓。 

  ●專業(yè)化分工程度相對較低,每個員工都是生產、品質、效率、行政單位,對基本素質要求較高。 

  (3)材料方面 

  ●材料要求及時供應,但因為不是大批量生產,所以每次供應的數(shù)量少、品種多,增加了管理難度,可推行及時管理來配合。 

  ●管理幅度大,項目多,材料損耗原因較難把握,可考慮推行數(shù)據(jù)庫進行管理。 

 ?。?)作業(yè)方法 

  ●因為經常變更作業(yè)方法,所以在制定時要考慮彈性空間,并要便于修改。 

  ●建立提案改善制度,收集員工的好構想,不斷改善。 

  ●深入推行標準化,做好技術和經驗的積累。 

  7.建立單元制生產方式的要點 

 ?。?)實現(xiàn)單元制生產方式,必須建立縮短作業(yè)工時的相應機制 

 ?。?)短縮作業(yè)工時的正確順序是:從改進作業(yè)到改進設備。之所以要嚴格按照先改進作業(yè),后改進設備的順序,其原因在于: 

  ●作業(yè)永遠有改善的余地; 

  ●改進設備投資巨大; 

  ●改進設備具有極大的風險性; 

  ●在改進作業(yè)尚未完成的現(xiàn)場改進設備,失敗的可能性大。 

  (3)壓縮作業(yè)工時的正確途徑 

  ●杜絕停工、排除無效作業(yè)、提高作業(yè)員絕對速度,是壓縮工時,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正確途徑。 

  ●挖掘潛力,是獲取高效率的有效手段,強制高壓只會適得其反。 

  ●只有生產市場需要的產品和數(shù)量,提高勞動生產率才能降低制造成本。
上一篇 生產布局
上一篇 生產線平衡法
全部評論 (0)

Copyright©2008-2025 版權所有 浙ICP備06026258號-1 浙公網安備 33010802003509號 杭州講師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講師網 www.3969a.com 直接對接10000多名優(yōu)秀講師-省時省力省錢
講師網常年法律顧問:浙江麥迪律師事務所 梁俊景律師 李小平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