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正確效率才更高
前面說過,無頭緒地、盲目地工作,往往效率很低;正確地組織安排自己的活動,首先就意味著準確地計算和支配時間。然而,很多人卻充當著消防員的角色,自覺或不自覺地把大部分時間用于處理急事,他們每天都在處理危機、四處救火。每天下來,他們總是身心疲憊不堪,但卻沒有干成幾件要事。
為了"救火",他們根本沒有時間去處理該處理的問題,去思考最應該思考的要事。不是他們不想做要事,而是他們把大部分精力和時間花掉了,以至到最后不得不辦時,早已錯過了處理的最佳時機。如此日復一日地惡性循環(huán),讓自己像一個"危機管理人"那樣,完全被大小事務控制住了,由此失去了駕馭工作和生活的主動性。
18世紀,天文學家在火星與木星之間找到了一顆小行星。為搞清它究竟是行星還是彗星,便請數學家計算它的運行軌道。數學泰斗歐拉計算了三天三夜,當數據出現時,他的右眼因勞累過度而失明了。與歐拉同時接受計算任務的數學家高斯,首先革新了歐拉行星運行軌道的計算方法,引入了一個八次方程,僅花1小時就得出了更加精確的結果。
1901年1月1日,人們循著高斯計算的運行軌道,終于找到了這顆小行星--谷神星。高斯深有感觸地說:"若是我不變換計算方法,我的眼睛也會瞎的。"
因而我們說,有方法才能有效率。有的人用一天才能完成的工作,別人幾個小時就可以完成,那是因為找到了適當的方法。那么,在現實工作中,我們該如何去找到好的方法呢?答案就是,要善于發(fā)現事物的必要聯(lián)系和規(guī)律。
有一次,美國華盛頓廣場杰斐遜紀念大廈的某處墻面出現了裂紋,為了保護好這幢大廈,有關專家進行了專門研討。最初大家認為損害建筑物表面的元兇是有侵蝕性的酸雨。為此,專家們設計了一套套復雜而又詳盡的維護方案。
但是經過進一步研究卻發(fā)現,最直接的原因是每天沖洗墻壁所用的清潔劑對建筑物有酸蝕作用。那為什么每天要沖洗墻壁呢?因為墻壁上每天都有大量的鳥糞。為什么會有那么多鳥糞呢?因為大廈周圍聚集了很多燕子。為什么會有那么多燕子呢?因為墻上有很多燕子愛吃的蜘蛛。為什么會有那么多蜘蛛呢?因為大廈四周有蜘蛛喜歡吃的飛蟲。為什么有這么多飛蟲呢?因為開著的窗子陽光充足,大量飛蟲聚集在此,超常繁殖……
由此,專家們發(fā)現解決的辦法其實很簡單,只要拉上大廈某一面的窗簾,一切問題即可迎刃而解。此前設計的那些復雜的維護方案,也就都成了一紙空文。
只要拉上窗簾就能節(jié)省每年幾百萬美元的維修費用,這就是系統(tǒng)思考帶給我們的啟示。我們處理問題時,若能從看似不相干的東西中找出必然的聯(lián)系,往往能夠收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愚公精神固然值得敬仰,但如果只是徒勞無功,就會變得毫無意義。因為時下畢竟是用結果來說話的社會,沒有業(yè)績,一切辛苦都沒有意義。因此,對待工作必須講究方法,想盡辦法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業(yè)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