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有記憶的閱讀經(jīng)驗應該是10歲那年。剛剛認得了上千個漢字的我,讀的第一本“成年讀物”是繁體字的《三國演義》,它是“文革”前的遺物,黃舊不堪,躺在一個大木箱子的雜物之中,好像已經(jīng)等了我很多年。就是這本書讓我終生喜歡大鼓齊鳴的剛烈文字,而對婉約溫潤的風格不以為然。
和許多人一樣,在讀大學前,我的整個閱讀是非??菰锏?,以教科書為主。而我是1986年進的大學,那個時候正是中國出版很活躍的一段時期。詩歌是年輕人的最愛,我記得謝冕編過一套《朦朧詩選》,當時非常喜歡。那時候大學里最流行讀的書就是存在主義,于是讀了最多存在主義的作品,如尼采、薩特,我們這一代人受他們的影響太大了。周國平寫的《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讓我印象深刻,他后來會“轉型”成一位心靈雞湯型的導師,讓我非常吃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