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戰(zhàn)兢兢小議“國學”定義 之一
烈夫本是草民一個,多年來鼴鼠飲海汲取知識,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畢業(yè)之后,尤對“國學”深感興趣,然而所學所研甚少。不過,很喜歡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直接去汲取營養(yǎng),當然,這并非沒了個人思想。近來由于需要親自講授《國學基本教材》,所以更加努力吸取國學營養(yǎng),以便致用。
今天,烈夫之所以用《戰(zhàn)戰(zhàn)兢兢小議‘國學’定義》為題,淺談拙見,就是因為烈夫不是大師,位卑言輕,充其量只是一個“國學”的學子或愛好者而已,因此,憑咱這點滴所學,實在不敢挺直腰板大言不慚談經,洋洋妄論“國學”。還因為恐遭臭雞蛋的襲來。閑話少說,下面小議拙見,權當“溫故而知新”。
烈夫認為學習“國學”首先要弄清“國學”的基本概念,正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 雖然“國學”的定義或者概念,在學術界還存在著爭議,但我們可以取大多數人認可的說法,給出一個基本的定義。然后,在大致明了“國學”定義的基礎上,我們便可以進一步研討“國學”的研究對象、國學的邏輯起點和精神特質、國學的研究方法、“國學”的學科構建、國學學科的優(yōu)勢等等問題。(這些以后再談)
一、“國學”的起源
《周禮·春官·樂師》中說:“樂師掌國學之政,以教國子小舞?!薄抖Y記·學記》也說:“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由此不難看出,在中國古代,“國學”是國家一級學校的稱謂。
作為國家級學校的稱謂,歷代變化很大。比如:漢代稱太學,晉代稱國子學,北齊稱國子寺,隋代稱國子監(jiān),唐宋時則以國子監(jiān)總管國子、太學、四門等學,元代設國子學,明、清兩代設國子監(jiān),至清光緒三十一年開始設學部,國子監(jiān)的稱呼于是廢止。清末光緒二十四年,已有章程:“學堂之設:縣設小學,府設中學,省設大學,循序遞進,給照為憑;大學卒業(yè)學成,乃咨送京師國學,覆加課試,量才授官。所學皆實用,所取皆通才,而國家收得人之效矣?!笨梢?,“國學”從周朝就有了,原來是國家級的貴族子弟學校,逐漸發(fā)展為國家的最高學府。優(yōu)秀的庶民子弟也可進入國學,經過考試,量才授官。作為國家一級學校的“國學”概念,與今天所謂“國學”的概念是不同的。今天我們所指稱的“國學”概念,是晚清以來逐漸形成的。由于西學東漸的緣故,中西學術交流日益頻繁,為了與“西學”相對應,有人提出了“舊學”或“中學”的概念。張之洞即提倡:“新舊兼學。四書五經、中國史事、政書、地圖為舊學,西政、西藝、西史為新學。舊學為體,西學為用,不使偏廢?!焙髞砹簡⒊赋觯骸八^‘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者,張之洞最樂道之,而舉國以為至言。”由此,“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成為張之洞的名言??梢?,相對于“新學”,“國學”指“舊學”;相對于“西學”,“國學”指“中學”,它是與“西學”不同的自具特色的文化體系。
二、“國學”名稱的流行。
為了弘揚國學,章太炎發(fā)行《國粹學報》并出版《國故論衡》,于是“國學”又有了“國粹”和“國故”的稱謂。胡適隨即指出:“‘國故’這兩字,是章太炎先生提出,比從前用的‘國粹’好多了;其意義,即中國過去的歷史、文化史,包括一切?!?又說:“‘國學’在我們的心眼里,只是‘國故學’的縮寫。中國的一切過去的文化歷史,都是我們的‘國故’;研究這一切過去的歷史文化的學問,就是‘國故學’,省稱為‘國學’?!?
1922年,被尊稱為“國學大師”的章太炎先生,應江蘇教育會之請,公開向上海社會各界做“國學”專題講演,前后共10次,后由聽講者整理成兩個文本,先后以《國學概論》和《國學講演錄》為題出版。此外,在一些學校里也設有“國學概論”的課程。錢穆先生的《國學概論》一書,就是以他1926年至1928年在無錫江蘇省立第三師范和蘇州江蘇省立蘇州中學的講稿整理而成的。因此,盡管社會上和學術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評價分歧仍然很大,但自此以后,“國學”的名稱已在學術界廣為流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