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各種
培訓,在我的感覺,是離真正的培訓距離越來越遠。各種不同形式的培訓在不分企業(yè)背景、受訓群體、培訓
講師的情況下,紛紛上演?,F在,現在很多公司認為,不搞一搞
拓展培訓,就好像沒有完整的培訓體系,不請培訓公司來外訓一下,就沒有重視培訓一樣。而在這些各種培訓盛嚚塵上的時候,我們是否能想想培訓的本質是什么,有多少培訓只是走走過場?
現在培訓的一個最重要特點,就是以受訓者為中心,請注意,是盲目的把受訓者當成一切,把培訓的整個過程當作取悅受訓者的過程。于是乎,各種培訓需求的考察對象都成了受訓者,把受訓者的認知抬高到不能再高的位置,認為他們不知道的東西是培訓所必須
教授的東西。事實上,作為受訓者而言,他對自己的優(yōu)缺點能認識到多少,能真正的知道自己所欠缺的地方嗎?更重要的一點,他所認為他需要學習的東西真的是企業(yè)或者組織需要的嗎?
當然,不乏有十分科學的培訓需求調查表,把企業(yè)所需和員工所需有機的結合起來,限定了受訓范圍。但是,有幾份這樣的培訓需求調查表呢?大量的復制,未經考察,不了解實際情況,導致培訓需求調查表雷同性相當高。舉個例子來說,對一家企業(yè)文化較好,執(zhí)行力較強的企業(yè)而言,面向部門經理溝通方面的培訓需求表,與一家官僚主義嚴重的企業(yè),同樣面向部門經理溝通方面的培訓需求表,可以說沒什么兩樣。試想,前者明顯具備向溝通深層進行挖掘,而后者所需要的是,如何能把別人的話聽完的這種培訓。如果前者和后者同時填寫這樣的表格,相信結果沒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