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熱:發(fā)熱如潮水之來,一日一發(fā),定時而至或定時而熱更甚的,謂之潮熱。為陰虛證或陽明實熱證的主要征象之一。陰虛潮熱,多見于午后。因下午和夜晚屬陰,手足心為陰經(jīng)所過,病在陰分,故其熱象在屬陰的時間和部位上反映出來。
病人多兼有盜汗、舌紅少津等癥。陽明實熱,也可表現(xiàn)為午后熱甚,謂之“日晡潮熱”,與陽明氣旺于此時有關(guān)。病人多兼便秘、腹?jié)M鞭痛等癥。
■ 但寒不熱
在疾病過程中,病人自覺惡寒而不發(fā)熱,謂之但寒不熱。多屬里虛寒證。是因臟腑陽氣虛弱,不能溫煦肌腠所致。病人多兼有肢體寒冷、脈沉遲無力等癥。
(二)問汗
在生理情況下,汗是由人體陽氣蒸化津液出于體表而成。病理性的汗出在外感及內(nèi)傷病中均可見到。詢問搜集疾病有關(guān)“汗”方面的病情
資料,對分析機體陽氣和津液的狀況以及病邪的性質(zhì)等有一定的臨床意義。問汗,首先要問有汗還是無汗,如有汗,就要進一步問清汗出的特征及有關(guān)兼癥等。
■ 表證辨汗
辨別表證有汗與無汗,往往可以了解所感外邪的性質(zhì)和正氣的盛衰。
1. 表證無汗:多屬外感寒邪。如傷寒表實證,因寒性凝斂使腠理致密,汗孔閉塞而無汗。
2. 表證有汗:有外感風(fēng)邪所引起的中風(fēng)表虛證,也有外感風(fēng)熱所引起的表熱證。因風(fēng)、熱均屬陽邪,其性開泄,皆能導(dǎo)致腠理疏松而汗出。臨床上當(dāng)根據(jù)不同的兼癥加以區(qū)別。
■ 盜汗
入睡汗出,醒則汗止,謂之盜汗。多屬陰虛征象,因陰虛則陽亢,蒸發(fā)陰津而為汗。病人多兼有潮熱、顴赤、舌紅少苔等癥。
■ 自汗
經(jīng)常汗出不止,活動后更甚的,謂之自汗。多屬氣虛、陽虛征象。因陽氣虛衰、衛(wèi)氣不固所致。病人多兼有畏冷、神疲乏力等癥。
■ 大汗
全身汗出量多,謂之大汗。屬津液大泄的征象,其病變有寒熱虛實的不同。
汗出蒸蒸,并見高熱、煩渴冷飲、脈洪大等癥,是為陽熱內(nèi)盛,迫汗外泄的里實熱證。
若大汗淋漓,伴有神疲氣弱、脈微肢冷,多屬陽虛氣脫的重癥,又稱為“絕汗”。是因真陽外脫、衛(wèi)陽衰竭所致。
■ 頭汗出
汗出僅局限于頭部,謂之頭汗出,又稱“但頭汗出”。多為上焦熱蒸或中焦?jié)駸嵊粽羲?。前者,多兼有煩渴、苔黃、脈浮數(shù)等癥;后者多兼有身重困倦、小便不利、苔黃膩等癥。
(三)問飲食口味
問飲食口味包括食欲、食量、口渴和口味等方面。
■ 食欲與食量
應(yīng)注意詢問欲食與不欲食、食量多少以及對飲食的喜惡等。這些變化不僅能反映脾胃功能的盛衰,而且對于判斷疾病的預(yù)后有重要的參考
價值,臨床上常見的有以下幾種異常變化:
1. 不欲飲食:是指病人不想進食,即是勉強進食而量少,謂之不欲食,或稱為納呆。這是脾失健運的病理反映。食少見于久病形瘦、便溏、倦怠、舌淡苔薄白的患者,多屬脾虛失運;若食少兼有胸悶、腹脹、苔厚膩的患者,則為濕邪困脾。
2. 厭食:見食則惡或惡聞食臭,謂之厭食。多屬飲食所傷,胃腸積滯的病理反映。病人常兼有脘腹脹滿、噯腐吞酸、苔腐膩等癥。
3. 消谷善饑:病人食多餓快,反見形體消瘦,謂之消谷善饑。多是胃火熾盛、腐熟太過所致。
4. 饑不欲食:病人感覺饑餓,但不欲食或進食量少,謂之饑不欲食。多因胃陰受傷、虛熱內(nèi)擾所致。
望聞問切(5)
5. 嗜食異物:病人喜食生米、泥土等,謂之嗜食異物。多見于小孩,往往為蟲積的征象。常兼有形瘦、腹脹痛、嘔吐蛔蟲等癥。
■ 口渴
口渴是臨床上重要的自覺癥狀之一。病人反映說口渴,就要進一步問清喝水的多少,以及喜熱喜冷等。
口渴與否,常反映著人體津液的盛衰及輸布狀況。在病變過程中,口不渴,標(biāo)志著津液未傷,多見于寒證,或是沒有明顯的熱邪;若口渴,則多提示津液損傷,或因津液內(nèi)停,不能化氣上承所致。應(yīng)根據(jù)口渴的特點、飲水多少,及有關(guān)兼癥加以分析辨別。
一般來說,口渴多飲,常見于熱證。大渴喜冷飲,多為熱盛津傷??视麩犸嬃可?,多為痰飲內(nèi)阻,津液不能上升所致??诳视嫞嬋爰赐?,多屬“水逆癥”??识挥?,常見于急性熱病,多屬熱入營血。大量飲水,飲不解渴,小便反多,多為消渴病。
■ 口味
指口中有異常的味覺或氣味。臨床上,以口苦屬熱證,多見于膽熱氣溢;口甜而黏膩不爽,多屬脾胃濕熱;口中泛酸,多屬肝胃蘊熱;口中酸餿,多為傷食積滯;口淡乏味,多為脾虛失運。
(四)問二便
二便是指大小便而言。由于醫(yī)生在診病時往往難以直接觀察到病人大小便的變化,所以多通過問診進行了解。
■ 大便
正常的大便為黃色成形而軟,一天一至三次或三天一次。大便的形成和排泄,與大腸的燥化傳導(dǎo)及脾、胃、小腸、腎、肝、肺等臟腑的功能有關(guān)。
問大便應(yīng)注意問清其形狀、次數(shù)、顏色、氣味及病人的排便感等方面的變化及其兼癥,以全面地搜集病情資料,為辨證提供依據(jù)?,F(xiàn)分別介紹如下:
1. 形狀:大便燥如羊羹的,多屬熱結(jié)或津虧;大便呈稀糊狀,多屬脾虛或脾濕;大便先干后溏,多屬脾胃失調(diào),燥濕不濟;大便時干時稀,多為肝郁脾虛;水糞雜下,多為脾腎陽虛;大便瀉下稀黃水兼有肛門灼熱感,多屬胃腸濕熱;大便夾有不消化食物,腐濁臭穢,多為傷食積滯。
2. 次數(shù):大便次數(shù)的多少,不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病情的輕重,而且對分析
治療效果和病勢趨向有一定的意義。如便秘患者,便次愈少,病情愈重,經(jīng)治療便次增多,則是好轉(zhuǎn)的征象;若腹瀉、痢疾患者,便次愈多,病情相對愈重,經(jīng)治療便次減少,應(yīng)屬向愈的征兆。
3. 顏色:大便的顏色,除可受某些飲食或藥物的影響外,若色黑如膠漆狀,是胃腸出血,多屬淤血;若便暗紅黏凍,是濕熱*氣血,為痢疾。
4. 氣味:是指大便出現(xiàn)特殊的臭味。如酸臭的,多是積熱內(nèi)蘊;腐臭難聞如壞雞蛋的,多屬食積腸道。
5. 病人的排便感:病人排便時肛門有灼熱感,多是熱迫直腸,屬熱癥;便時滑脫不禁的,多屬脾虛氣陷的久瀉;大便里急后重的,是痢疾氣滯腸道的征象;大便不爽,多為肝失疏泄的表現(xiàn);若腹痛則瀉,瀉后痛減的為傷食,瀉后痛不減的多為肝木乘脾。
■ 小便
正常的小便為淡黃透明的液體。小便由津液所化,與腎陽和膀胱的氣化有關(guān)。
問小便,應(yīng)問清病人小便的顏色、排量、次數(shù)以及病人的排尿感等。
1. 顏色:小便顏色除與飲水的多少和氣候有一定關(guān)系外,小便色黃是津液被熱熏的反映,為熱證;小便清長,是病無熱邪,多屬寒證;小便混濁,多屬濕熱下注或濁精下瀉;小便紅赤,多是熱傷血絡(lu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