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各個領(lǐng)域的所謂“大師”、“專家”、“教授”頻頻大量出現(xiàn),近乎滿天飛,被大眾嬉笑為"大屎、磚家、叫獸“,筆者李亮德深感困惑:究竟什么人才可稱大師呢?
從詞源看:
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榜樣也!
大師一詞最早出自佛教梵文Statr,是大師范、大導師之意,佛教徒稱佛為大師。后來,大師只是追贈死去的高僧的謚號。1992年,臺灣把活著的星云和尚尊稱為星云大師,他是迄今為止唯一被封為大師的活著的和尚,而其他年長的和尚則稱為長老。
大師被用于學術(shù)領(lǐng)域:
最早出現(xiàn)在漢代。《史記·伏生傳》記述:“學者由是頗能言《尚書》,諸山東大師無不涉《尚書》以教矣?!薄掇o?!分写髱煹慕忉屖牵骸爸赣芯薮蟪删投鵀槿怂谘龅膶W者或藝術(shù)家。”
成為大師的五個條件:
第一,學術(shù)上博大精深,博古通今,是學術(shù)多面手,重要學術(shù)著作豐碩。例如錢學森先生。
第二,要做出創(chuàng)造性的貢獻,其成果對科學技術(shù)發(fā)展具有革命性作用。例如王選,先后發(fā)明的漢字激光照排和電子出版系統(tǒng),甚至被稱為中國第五大發(fā)明。
第三,必須是一個學派的首領(lǐng),桃李滿天下,擁有眾多的擁戴者。例如經(jīng)濟學大師弗里德曼。
第四,作為大師不僅學問高深,而且道德、人品堪為人師,對后人具有楷模作用。例如巴金,他是魯迅之后最著名的文學家,是名副其實的文學大師。
第五,要有“不為自己求安樂,但愿眾生得離苦”的精神,且學術(shù)成就經(jīng)得起歷史的檢驗,為人所景仰,不是一部分人而是一代又一代的人所景仰。
我國古代確實有過許多大師,如孔子、孟子、朱熹、李白、杜甫、黃宗羲、王夫之……為什么古代涌現(xiàn)了那么多的大師呢?因為那時有安貧樂道做學問的學者和滋生大師的土壤??墒?,現(xiàn)在沒有這兩個條件,所以除了少數(shù)幾個德劭學高健在的大師外,建國后培養(yǎng)出來的人當中,沒有一個能稱得上大師。
看真正的大師
2007年,季羨林先生發(fā)表談話,堅決要求摘掉他頭上的三頂桂冠:大師、泰斗和國寶。他說,自己不是研究國學的,充其量只是個國學小師,所以這些稱謂對他都是不實事求是的。許多人都贊賞他的高尚品格和君子之風。也許,季羨林先生對炒作“大師”實在是看不慣了,所以才公開表明要摘掉人們給他戴上的三頂桂冠。
一些人明明不是大師,為什么要故意炒作呢?
主要是兩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好大狂”,二是“好為人師”,把前者中的“大”與后者中的“師”組合就成了“大師”。其實,這兩種思想都是國人的通病,是一種保守的思維方法。我國國民仍然抱著“好大狂”的思想不放,而且這種情結(jié)滲透到眾多領(lǐng)域。例如,朝代要加上大漢、大唐、大宋、大明、大清、大中華;城市要喊大上海、大武漢、大西北;街道要叫大街、大道;樓房要叫大樓、大廈;專科學校、學院不過癮,非要升格為大學不可;江河要叫大海、大江、大河;乃至近年時興的講壇都叫“大講壇”等等。以“大”為美,實際上是小農(nóng)經(jīng)濟思想在作怪。泰山管理學院定位做“小而美”的商學院,筆者認為就是一種大決策、大智慧!
筆者真誠希望國民浮躁的心態(tài)冷靜下來,所有做學問的人都能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抵得住物欲橫流的名利誘惑,讓自己有“料”可以真正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古文化,也祈愿所有的“大師”都能成為真正的大師,得以造福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