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想行三蘊是指人的感情、意像、意志,屬精神活動。識蘊是人的認識,也是人的精神活動。佛法把五蘊認做構成宇宙萬有的根本,把色受想行四蘊當作客觀對象,把識蘊當作主觀的我,主觀的我與客觀的對象互相交涉對待而成為世界。
這種觀點,在當時探討思維活動和宇宙問題方面已占在了相當?shù)母叨取?梢哉f是開創(chuàng)了思維科學研究的先河。它承認客觀物質對象在構成世界萬有中的作用,又承認主觀的人在構成世界萬有中的作用,這是很正確的。它讓二者互為條件,認為其相互交涉對待而成世界,有他的合理性(在分類上,受想行識按現(xiàn)代的觀點則屬主觀領域,是與識一道的與色相對的),但以人為中心的有情世間不是無始以來就有的。這一點,現(xiàn)代科學已經給予證明,釋迦牟尼本身也是承認的。因為他認為任何事物(世界)都要經歷劫難,都有成、住、壞、空的過程。顯然,五蘊世間是不包括“成、空”兩個時期的,這是有情眾生形成和完全毀壞時期。由此可見,五蘊世間不是宇宙的全部,它考慮的只是世間的一個階段,即有情存在的這個階段,而沒考慮到非有情存在時期以及他對有情世界形成的作用。佛教世界觀的費解性由此可見一斑。
在五蘊世間觀點的基礎上,釋迦牟尼特別強調“心物不二,一體圓融”,強調識緣名色,名色緣識。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但后學因種種原因沒能很好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