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我有一位老師有一個很好的習慣。凡是你告訴她一件事,她都要問:
“你是怎么知道的?”
這是一個偵探式的問題:不關注信息的內容,而關注信息的傳播路徑。很大程度上,這個提問可以幫助我們擺脫一些頭腦中的自以為是。
“到處都在說啊?!?
“可你是怎么知道的?”她像偏執(zhí)狂那樣鍥而不舍。
“我看到的?!?
“從哪里看到的?”
“我從朋友圈的一篇文章里看到的。”
被這個老師虐了很多次之后,我慢慢開始改變自己的認識習慣——
我會提醒自己,“澳大利亞人污蔑孫楊用興奮劑”,這未必是事實。
事實是“我朋友圈里的一篇文章上寫著澳大利亞人污蔑孫楊”。
這個習慣很有好處,因為后面這句話我怎么說都不會出錯,這是我親眼確認過的。前面這句話則有可能被打臉——現(xiàn)在新聞翻盤翻得特別快,更要時刻記住這一點。
進一步地,我還會問自己:“你如何確認這上面的東西是真的?”在你決定相信什么東西的時候,你是如何做出這個決定的?
我問過很多人,很多人覺得多此一問,“朋友圈里大家都在轉,那么多人都看過了,怎么可能不是真的”?但是進一步地研究這個過程,他會發(fā)現(xiàn):“我是看到朋友圈里 10 個以上的人轉載這篇文章,看到它的閱讀量 10萬+,5000 人點贊……所以我決定相信它說的東西是真的?!薄ㄟ^這種思考,你就可以看到自己做出全知視角的判斷時,會遵循怎樣一套規(guī)則。
雖然,這仍然不能保證你相信的內容一定是真的,但可以幫助你增加一些自我了解。
2
———
一位母親向我尋求建議:孩子最近學習壓力很大,該怎么辦。
這個問題沒法回答。我問:“您怎么知道他壓力很大的?”
她瞪大了眼睛:“我就是知道!”
問得急了,她就說:“我是他親媽!我不知道誰知道?”
我后來想,也許她覺得,我問“你怎么知道”是懷疑她的判斷有誤,因此需要用“我就是知道”來維護“壓力很大”的準確性。但我并不懷疑(確切地說,是并不在乎)這句話本身準確與否。我真正想知道的,是孩子對她說了什么,做了什么?那個“壓力很大”的概念,是如何被家長接收到的?
孩子親口對媽媽說壓力很大、老師向家長透露孩子壓力很大、孩子最近臉上起很多小包、某門學科成績起伏大……這些都有可能讓媽媽得出“孩子壓力很大”的判斷,但它們是完全不同的情況。具體情況,就可以用具體的方式去處理。
當然了,處理起來也會有麻煩,但是對這些具體麻煩的討論,和對“壓力很大”這一抽象概念的討論,在難度上不可同日而語。
我把前者稱為人的難題?!昂⒆佑H口對我說他壓力大,我該如何應對”,這是我們在心理咨詢中常常討論的,針對具體情境的反應困難。
而“孩子壓力很大,該怎么辦”這種問題,我把它叫做上帝的難題。它是抽象層面的困擾,它與現(xiàn)實中,真正的人際互動并不直接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