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休閑的代價太大了
針對這一現象的解釋有很多。其中一種與經濟學的“替代效應”有關。
自 20 世紀 80 年代以來,頂層收入者的薪水大幅上漲,而中等收入以下人群的薪水則出現停滯或下降。對于頂層收入者來說,隨著工資上漲,休閑的代價更大了,休假就意味著放棄掙更多錢。而窮人薪水是停滯或下降的,所以工作對其并沒有太大的吸引力。
因此,隨著不平等程度加深,富人有動力付出更多時間工作,而窮人則減少了工作時間。
另一方面,全球市場的規(guī)模如此之大,進行創(chuàng)新的企業(yè)往往能獲得巨大收益。擊敗競爭對手可以獲得巨額回報。
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彼得 · 庫恩等人的研究顯示:高技能工人亦是如此。雖然額外工作幾個小時后不能立即獲得加班費,但長期的積累可能會從“贏者通吃”的市場中獲益。長遠來看,最成功的勞動者,通常是工作時間最長的人。
04 富人在工作中獲得樂趣
在富裕國家,工作與休閑的狀態(tài)自《唐頓莊園》時代以來就開始發(fā)生了變化。
早在 1899 年,涉獵社會學的美國經濟學家托斯丹 · 范伯倫就發(fā)表過這樣的觀點:休閑是榮譽的象征。富人可以差遣他人干臟活及重復性的工作。但他所說的休閑階層并不是虛度光陰、無事可做,而是應該從事“探索性工作”,即寫作、慈善、辯論等富有挑戰(zhàn)性與創(chuàng)新性的活動。
牛津大學研究者在發(fā)表于 2014 年的一篇論文中指出,范伯倫的理論需要更新。在發(fā)達經濟體中,工作已顯現出知識密集與依賴腦力的趨勢。開電梯等令人乏味的工作越來越少了,時尚設計等有吸引力的工作則越來越多了。換言之,富人以往在閑暇時光里追求樂趣,而現在這種樂趣可以在工作中獲得。
職業(yè)聲望越高,工作滿意度往往就越大。體力勞動和無需多少技能的服務性工作是人們最不樂意從事的職業(yè)。而富人卻可以在有吸引力的工作中獲得極大的工作滿意。
05 休閑代表著無用與失業(yè)
富人經常覺得“賴”在家里就是浪費時間。
那么受教育程度較低的勞動者呢?由于低技能工作和體力勞動減少了,這些勞動者的就業(yè)前景更黯淡了。
休閑已不再是財富的象征,而是代表著無用與失業(yè)。
2006 年的一項研究顯示,在美國人中,與家庭收入超過 10 萬美元的人群相比,家庭收入少于 2 萬美元的人群沉迷于“被動休閑”(如看電視)的時間要多 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