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時代的愛因斯坦突發(fā)奇想,問他的老師明可夫斯基:“一個人怎樣才能在人生道路上留下自己的閃光足跡呢?” 一向才思敏捷的明可夫斯基被問住了,直到三天后,他才興沖沖地找到愛因斯坦,非常興奮地說:“你那天提的問題,我終于有了答案!”說完,他拉起愛因斯坦朝一處建筑工地走去,徑直踏上了建筑工人剛剛鋪平的水泥地面。在建筑工人們的呵斥聲中,愛因斯坦被弄得一頭霧水,非常不解地問明可夫斯基:“老師,您這不是領我誤入歧途嗎?”“對,對,歧途!”明可夫斯基顧不得別人的指責,指著水泥地面的腳印說:“看到了吧,只有這樣的‘歧途’,才能留下足跡!”然后,他又解釋說:“只有在新的領域,只有在尚未凝固的地方,才能留下深深的腳印。那些凝固很久的老地面,那些被無數(shù)雙腳涉足過的地方,別想再踩出腳印來……” 聽到這里,愛因斯坦沉思良久,非常感激地對明可夫斯基說:“恩師,我明白您的意思了!”
老子在《道德經(jīng)》第六十四章中有這樣的描述:“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用夢貞注譯的白話文所表達的意思是:“有所作為來源于空白的領域,治國安邦開始于未動亂之前。合抱之粗的樹木,生成于稚嫩細弱的小苗。九層之高的樓臺,起建于一籃一筐的累土。千里之外的行程,開始于腳踏實地的起步。因此圣人,追求眾人不愿意追求的境界,不會看重眾人認為難得之貨,學眾人不愿意學習的冷門,來彌補眾人所遺漏的過失。這樣做是為了萬物自然的規(guī)律,而自己不敢妄為?!? 如果愛因斯坦知道老子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教導,他還會向明可夫斯基問“一個人怎樣才能在人生道路上留下自己的閃光足跡” 這樣的問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