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身體來講,我?guī)缀酢皽喩硎遣 薄耶敱驑屖怯米笱?,因為右眼視網膜嚴重脫落,差不多只有零點二;我有長期的鼻竇炎、中耳炎、偏頭痛、慢性氣管炎……從1994年到1997年間,我的心肌功能是什么狀況呢?按照5分制,2分不及格,3分及格,4分良好,5分優(yōu)秀,我三年連續(xù)體檢的結果是,我的心肌功能0分……我在去西藏登山之前腰椎有個血管瘤,壓迫到我的左腿神經,晚上痛得吃止痛片都睡不著覺。醫(yī)生的診斷,幾乎宣布我必須坐輪椅了,隨時可能癱瘓。
很多年后的今天,王石在這本書里,不動聲色地告訴自己的讀者。
現在,他敢這樣寫了,放在十年前,這兩百來個字足以讓萬科的股票連續(xù)跌停個三五天。
也就在十年前,我還真寫過一篇文章,題目是[“病人”王石]。我發(fā)現這個秘密是從一個細節(jié)――當時,還沒有博客或微博,王石在萬科網站上開了一個“王石onilon”,在首頁的第一行,他引用哈維爾的一句話:病人比健康人更懂得什么是健康,承認人生有許多虛假意義的人,更能尋找人生的信念。
就是在這句話里我找到了“隱蔽中的王石”。當然,我當時是從一個商業(yè)觀察者的角度去解讀的,我寫到:王石好象有著一種很深重的“病人情結”,他把萬科當成了“病人”,它超速長大青春激蕩,病疾不斷常常莫名發(fā)作,因而必須時時警覺,日日維新;王石把房地產業(yè)當成了“病人”,它暴利驚人游戲詭異,充斥著令人迷失的金色陷井,因而必須讓欲望遏制,令心智清明;王石把他自己當成了“病人”,在沒有約束、眾星捧月中又有多少人能找到自我?王石把這個時代也當成了“病人”,物欲橫流,價值多元,到底什么是人們真正的渴望?
現在看來,他那時還真的有病,而且病得不輕。
如果說,苦難是一所學校,那么,王石在學校里讀過的“課程”恐怕要比別人多一些。
這個人在三十歲之前一直不知道自己喜歡干什么;三十四歲才創(chuàng)辦自己的企業(yè);四十多歲的時候,做出了一個涉足十多個行業(yè)的泡沫型的大公司;五十歲以后因為喜歡登山成了企業(yè)界最出名的“不務正業(yè)者”;五十七歲的時候因一篇博客差點成“全民公賊”,即便到今天,他把企業(yè)做到了全球營業(yè)收入第一,但他的“城市住宅運營商”模式仍然遭到種種的質疑。
有些疾病是與生俱來的,有些疾病則是我們“追求”到的。
人生的過程,大抵而言,就是一個加包袱和卸包袱的過程。
年輕的時候,我們學習很多的東西,把自己裝的滿滿的,甚至生怕漏掉了什么精彩,當你的人生被各種知識、物質和欲望添滿之后,你日漸覺得沉重,你的身體“營養(yǎng)過?!?,你的靈魂不堪重負。然后,你試著做減法,開始卸下。
裝進去的時候,很辛苦,卸下來的時候,不但辛苦,而且痛苦。我們并不情愿地行走在大地之上,我們甚至可能身懷疾病、悲傷和隱痛,可是我們仍然心存感恩而負重前行,無論你從事著哪樣的職業(yè),你是一個工匠,是一個教師,是一個象我這樣以思想和寫字為生的人,或象王石那樣管理著數十億元的資產。
是的,每一個人都好像活在蘇珊·桑塔格所謂的“疾病的隱喻”中。
所不同的是,有人選擇逃避,有人選擇傾訴,有人則選擇建設。
2009年8月,王石接受臺灣TVBS的專訪,他對記者說:“哦,你會發(fā)現,原來人窮的時候反而煩惱是最少的。因為人窮的時候煩惱很簡單,就是想辦法讓自己不窮;但是人不窮的時候,你會發(fā)現人有很多想法,你就開始動搖了。你會想,這樣的奮斗到底為了什么?”
這樣的疑惑,也許比身體的病痛、企業(yè)的危機更加深刻。
于是在這些年里,王石談的更多的是責任、環(huán)保、公益,以及,“不行賄”的可能性。
在這個意義上,歸根到底,王石是個企業(yè)家。
如果有人問登山家,你為什么去登山?登山家說,因為山在那里。
如果你問王石,你為什么去登山?王石說:我登山,是為了回來。
登山家追求的是“快感的過程”;
企業(yè)家追求的是“好的結果”;
結果,既是人的變化,更是世界的改變。
歸根到底,王石是一個有病的、充滿了缺點的男人。
沒有一個男人生來是讓人喜歡的,即便王石或陳冠希,他只是要做成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