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惕君,余惕君講師,余惕君聯(lián)系方式,余惕君培訓(xùn)師-【中華講師網(wǎng)】
余惕君 2020年度中國50強講師
上海銘源集團董事、常務(wù)副總裁
52
鮮花排名
0
鮮花數(shù)量
余惕君:結(jié)緣弘法寺
2016-01-20 7417
因為《成語禪解》的寫作,我與弘法寺結(jié)緣?!冻烧Z禪解》這一書名就是弘法寺方丈印順大和尚所賜,全書也是在弘法寺最終定稿。春節(jié)后,深圳的一位領(lǐng)導(dǎo)在看了我與洪昭光教授合著的《你可以活得更好》后,邀我到深圳作干部心理健康講座。期間,她講起弘法寺有一位一百零四歲,頗有傳奇色彩的高僧本煥老法師。本老一生經(jīng)歷了三個朝代、兩個世紀(jì),出家已有八十二年,是近代中國禪宗巨匠虛云大師的衣缽傳人。早年,虛云大師以一百一十一歲的高齡,步行一百多里路,親送本煥法師到南華寺六祖道場,接傳臨濟宗四十四代法脈。本老一生以“不為自己求安樂,只為眾生脫離苦”為座右銘,行化南北,弘法利身,法流天下。年青時,曾發(fā)心修行,刺血寫經(jīng)近二十萬余字。本老德高望重,堪稱當(dāng)代佛門泰斗,現(xiàn)仍為中國佛教協(xié)會名譽會長。懷著十分崇敬的心情,我迫不及待地讓那位領(lǐng)導(dǎo)陪我上山去拜見本老。本煥老法師慈眉善目,滿臉慈祥,身體十分硬朗,全然看不出已有百歲高齡。他見到我們十分高興。我向他老人家頂禮后,他親切地把我喚到身邊,不僅為我摩頂加持,還摘下自己脖子上佩帶的彌勒佛親手為我戴上,這可是我想都不敢想啊。佛緣何等殊勝。拜見本老后,我又拜見了弘法寺現(xiàn)任方丈,中國佛教協(xié)會副會長印順大和尚。我向他贈送了幾本自己近年出版的人生感悟隨筆,請他教正。我們一見如故,談得十分投緣。大和尚介紹了寺院近年來在“以道風(fēng)建設(shè)為中心,以慈善與文化為兩翼,努力構(gòu)建人文佛教平臺”的發(fā)展宗旨下,弘揚人間佛法的一些做法和今后的一些設(shè)想,使我看到了中國佛教振興的希望。大和尚也肯定我這些年悟道人生的一些修為,稱贊我寫的書很有意義,還建議我把手頭上正在寫的書取名為《成語禪解》。這個名字取得真好!我們談到,佛教的價值在于凈化我們的心靈,佛教的生命在于充實生活的內(nèi)涵,只有走出深山古剎,走出經(jīng)文典籍,佛法才會活生生地與眾生結(jié)緣,只有擁抱生活,中國佛教才能迎來真正的春天。對此,我們充滿憧憬。一小時很快過去了,我們意猶未盡……今年“五一”小長假,我又來到弘法寺,一來是為了靜心地為本書作最終定稿,二來也很想親身體驗僧侶生活,并親近本煥老法師、印順大和尚,以開悟明性。弘法寺的自然環(huán)境也是吸引我的又一原因。弘法寺座落于風(fēng)光秀麗的深圳仙湖植物園內(nèi),建筑面積達三萬多平方米,殿、堂、寮、房、樓四十余處,規(guī)模宏偉,佛像莊嚴(yán)。背靠巒峰疊翠的梧桐山,面臨碧波漣漪的仙湖,殿堂斗拱飛檐、層疊交錯,藍天、白云、綠樹、黃墻、紅瓦輝映。寺內(nèi)晨鐘暮鼓,梵音繚繞,如畫、如詩、如歌。當(dāng)年,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shè)計師鄧小平在仙湖植物園種下的一棵高山榕樹,現(xiàn)已盤根錯節(jié)、枝葉繁茂,象征著在深圳起步的中國改革開放,如今已是不可逆轉(zhuǎn),碩果累累。弘法寺建寺僅二十五年歷史,與深圳這座城市同樣年輕,同樣充滿活力。今年才三十六歲、北京大學(xué)哲學(xué)系研究生畢業(yè)的印順大和尚志向遠大、解行雙修,年輕有為,是本煥老法師一手培養(yǎng)的嫡傳弟子。兩年前,一百零二歲的本煥老法師決然退居,年僅三十四歲的印順法師續(xù)接荷擔(dān)。這一年齡差距六十八歲的衣缽相傳,象征著歷史與未來相匯,傳統(tǒng)與開放融合。此前還有一段佳話。二OOO年,一個湖北小伙子受人委托來弘法寺看望本煥老法師,被本煥老法師“拉著手談了三個小時”,鼓勵他無論如何要出家。從此,他跟隨本煥老法師,四處弘法,終得本老衣缽,成為今天的弘法寺方丈印順大和尚。因緣真是不可思議。我是平生第一次投宿寺院,那種恬靜、那種悠然、那種超凡脫俗的感覺,實難用言語表達?!俺匡L(fēng)里,鳥語花香梵音起;夕陽下,青山無語問禪家”。在弘法寺內(nèi),我處處感受著清風(fēng)拂面,春日暖陽。與國內(nèi)許多寺廟不同,這里對所有香客不售門票、不售香燭,倡導(dǎo)環(huán)保,向香客免費贈送三支文明香。免費為禮佛信眾供應(yīng)齋飯,提供住宿。那些香客帶來的供品,進供后,如果你需要,可以適量索取。寺院內(nèi),各種凈化心靈的先哲緘言觸目可見。為接引有緣,弘法寺針對不同信眾需要,不時舉辦“佛學(xué)夏令營、冬令營”、“弘法之旅”、“一日禪”等講修法會,采用法師專題講座、僧俗座談、禪修體驗等方式,領(lǐng)信眾開啟潛能,覺悟人生。近年來,弘法寺廣行慈善,為社會興辦希望小學(xué)、建醫(yī)院、扶貧等,愛心捐款達5000多萬元。為弘揚佛教文化,弘法寺還成立了“心光禪樂坊”,常舉辦大型“梵唄交響音樂會”,妙音凈心,傳播和諧之音;創(chuàng)辦《弘法》雜志,探討佛教、哲學(xué)、人生與現(xiàn)代哲理;創(chuàng)建《弘法文庫》,出版不同層次的佛教文化著作;邀請國內(nèi)著名佛教學(xué)者、高僧大德舉辦各種佛教文化講座,使信眾更多地從心靈獲得陶冶和震撼。說到底,佛教乃是以佛法為基礎(chǔ)而建立的一個人生教育體系。使人明白生命的意義,知道生活的目的。佛法重在修行,“修”是學(xué)習(xí),“行”是實踐。修行,就是將我們對人生的錯誤看法、想法、說法、做法等,通過學(xué)以致用加以修正,以解決人生的大問題。如此,我們就有了方向,有了自信,便能輕裝前行。燒香拜佛,在不知其所以然時,我們跟著別人學(xué),燒香要燒三支。現(xiàn)在知其所以然了,也就知道三支香是“戒、定、慧”,是為了燒掉自己內(nèi)心的“貪、嗔、癡”,從而提醒自己遵行佛法,檢點行為,以修得?;?。其他諸如寺院內(nèi)的法相陳列、供奉“三寶”、吃齋念佛等無一不是如此,都是一種教育眾生自己的方式,都是為了使人們得到精神上的凈化與安寧。自古救世兩條路,一是一統(tǒng)天下,安定民生,謂之英雄路;二是傳播思想,教化眾生,謂之圣人路。佛教是開啟智慧之教,教人也教己,度己也度人。禪宗六祖慧能曾言:佛法在人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和尚是“尚和”,是“和合為尚”,弘揚人間正信,倡導(dǎo)社會和諧。弘法寺的墻上就刻著不少先哲偉人對佛教的客觀評價:佛教是歷史上唯一真正實證的宗教,它重視善良和慈悲?!岵蓪Ψ鸱ǖ膽岩墒谴蠹冶仨毻ㄟ^的大門口,只有通過這個大門口,才能進入真理的殿堂?!勘葋喎鸾棠司仁乐?,佛教是哲學(xué)之母,研究佛學(xué)可佐科學(xué)之偏。國民不可無宗教思想,蓋教有輔政之功,政有護教之力,政以治身,教以治心,相得益彰,并行不悖?!獙O中山佛教的創(chuàng)始人釋迦牟尼主張普渡眾生,是代表當(dāng)時在印度受壓迫的人講話,為了免除眾生的疾苦,他不當(dāng)王子,出家創(chuàng)立佛教,因此,信佛教的人和我們共產(chǎn)黨人合作,在為眾生即人民群眾解除壓迫的痛苦這一點上是共同的。——毛澤東釋迦牟尼是偉大的圣哲,我平常對人生有許多難以解決的問題,而他居然大部分早已明白啟示了,真是一偉大的圣哲?!斞阜鹁褪瞧湫f的所有美德的化身,佛陀的道德準(zhǔn)則是世間所知道的最完美的道德準(zhǔn)則?!R克思哲學(xué)強調(diào)理性,百姓不懂,儒學(xué)多講修身,而少關(guān)注公德。能增進民眾道德之心者,唯佛教也。佛教是理智的、平等的、自由的、客觀的、徹底的、具體的、積極的、入世的、實用的宗教?!簡⒊鸾淌莻ゴ蟮?,特別是在養(yǎng)成人格、改善人心、和諧社會方面有其獨特作用,不然何以能在世間相傳二千五百年。當(dāng)然,我們也不否認由于歷史的原因,其間攙雜著一些迷信,現(xiàn)時的不少信眾,還是更多的注重于功利性和實用性。比如,對死后往生西方極樂凈土的希冀,對福祿壽喜、消病祛災(zāi)的祈求。但盡管如此,佛教決不會因此而泯滅其所揭示的“無上正等正覺”的真理光輝;決不會因此而減弱其利樂眾生的根本愿景;決不會因此而抹殺其對于醫(yī)治現(xiàn)代人的盲目、焦慮、貪婪、憂郁、自我中心等病癥,對于重塑民眾道德價值體系,重建人生信仰,乃至對于構(gòu)建和諧社會所發(fā)揮的積極作用。廟宇供著許多菩薩,陳列眾多莊嚴(yán)法相,為的是方便濟眾,使人們在頂禮膜拜之時見賢思齊,生起敬畏之心、效法之思。一個已經(jīng)悟透了佛法的人還會發(fā)覺,佛是遍滿虛空而充塞法界的。佛在哪里?在清風(fēng)明月間,在山色水影中,在行住坐臥里,在起心動念處。說到底,佛性自足,即心即佛,佛在自己心里。心理現(xiàn)象的變動,促成了人自我行為的改善,善行又會反過來影響到心理取向。我們的前程遠景便是靠著這種心理促成行為、行為影響心理的循環(huán)作用。這便是正信正覺!境由心造。和諧世界從心開始。此心常放得圓滿,則日日是好日。佛法“度一切苦厄”,使大眾“遠離顛倒妄想”,這對現(xiàn)代人而言不啻是一貼清涼劑。佛教講“空”,但“空”并不是沒有,而是沒有永恒。從本性上講,各個分離的實物,并不具備實性,故已脫離了“有”的范疇。但又由其因緣而生的緣故,它又脫離了“無”的范疇。覺悟的特性,就在于成功地開啟了這個最簡單、最真實的自性。冷眼觀世,豪富的不見得幸福,顯赫的也常常自卑;未來的尚未到來,過去的追它不回;看得見的難得長久,摸得著的終會損毀。明白了這一道理,我們就能外不取相,內(nèi)不著心,“悟空”而后“悟能”,“悟能”而后“悟凈”,求取人生的“一本‘正經(jīng)’”。假日期間,前往弘法寺的信眾日均達十萬之眾,在人頭攢動的香客中,就有不少年輕的社會“精英”,他們正為安頓心靈、脫離迷境,為尋求生命的真相而和佛法日益親近。在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中,對于佛法,有人信,有人不信。其實,信與不信,源于人的不同生存環(huán)境,受制于人們對佛教的不同了解。這其中,又有三種不同類型。其一,迷信者。他們虔誠地吃齋、念佛,視菩薩為神靈,祈求菩薩保佑,“逢廟就拜”、“見菩薩就叩頭”?,F(xiàn)今的寺院,這部分人居多,他們年齡偏大、文化程度偏低,但供養(yǎng)卻最得力,這是佛家生存的重要群眾基礎(chǔ)?;蛟S他們中的不少人是求命不求心,念經(jīng)不修行,求福報不求佛道,顧自己不顧眾生,但也因心中有佛而常以善念規(guī)范言行;也因心有所托而本份度日,這對于社會的穩(wěn)定是極大的有利。其二,不信者。其中又有三種不同情況,一種是已有了自己特定的信仰;另一種是有一定知識的精英,他們贊許佛法勸人為善的基本教義,但不滿現(xiàn)實中,一些信眾乃至廟宇的迷信作派,以至敬而遠之,甚至唯恐避之不及;再一種是根本就沒有自己的信仰,除了自己,什么也不信。而這三者的共同點都是對佛教的不理解或誤解。其三,正信者。他們信佛而覺,依法而行,覺而不迷,行而不輟,并能與時俱進,做到“一念提起,做入世之事;萬緣放下,得出世妙境”。他們以“愛”和“善”為生命的信仰,并努力將信仰落實于生活,佛法融化于世間,修行落實于當(dāng)下,從而在水到渠成中寧靜地享受著無為而無不為的?;邸?茖W(xué),因為有而信;信仰,因為信而有。信仰總是個人的,但若沒有信仰,那不是生活,而只是活著。正確的信仰又總是必須通過每個人自己的途徑去獲得。太陽雖暖,總得自己去曬。著名英國歷史學(xué)家湯因比教授說:“未來能拯救世界的將是孔孟之道和大乘佛法。它們一個管腦,一個管心,兩家都管好了,一切將好起來。”有人說佛教太深奧,不懂,而且“即使我不信,又與我人生何礙?”其實,難的是佛學(xué),學(xué)佛并不難,學(xué)佛就是學(xué)做人,佛道即人道,人成即佛成。雖說不信有何礙,但信佛確有好處。我們可以不談“成佛”,不論“往生極樂”或“念佛三昧”,只從這里學(xué)得一股正信之氣,掌握一種維系正信的方法,就能當(dāng)下獲得現(xiàn)世的祥和與解脫,很多煩惱、困厄,都將在不知不覺中獲得適當(dāng)?shù)慕鉀Q,這豈非一件快事?!知識就是力量,但只有一點知識,它將使人傾向于無佛,而更大的知識,則會使人復(fù)歸于佛。所謂“更大的知識”,其實就是“智慧”,“知識”向外求,“智慧”向內(nèi)尋?!皢柷牡们迦缭S,為有源頭活水來”。這個源頭,不是別的,正是生命本身。不少人生死漂浮,追月逐花,塵勞奔忙,煩惱無涯,只顧趕路,但卻忘了為何出發(fā),也不知要到哪里,真作假來假作真,臨終落個大后悔。真正積極的思維永遠是源于自信,永遠是傾聽內(nèi)心的聲音。從生命與物質(zhì)的“本命”,發(fā)展到精神與文化的“本色”,進而提升到心靈與宗教的“本心”,我們拾階而上,終于進入了人生覺悟的妙境。弘法寺,這一名字起得好,建造于花團錦簇、風(fēng)景如畫的仙湖植物園內(nèi),更是匠心獨具。社會需要安定,眾生需要安心。每個人在人生的大花園里,都離不開正念正信,而這需要弘法。弘法就是弘一,因為萬法歸一。“皈依”也是“歸一”,“一”為萬物初元,“一”為佛性本具?!皻w一”并“弘一”,人生便得圓滿。歸一也是復(fù)原,復(fù)原就是畫圓。須知道,即使是“云計算”的計算機,其基本原理還是“1”和“0”。人每日每時每年每月,終其一生也都在算,但其根本基礎(chǔ)還是那個“1”和“0”。大道至簡,返璞歸真?!?”表“有”,“0”表“空”,正如那個“佛”字,人字旁,一個“弗”,以“人”表“有”,以“弗”表“空”。體用一如,空有一體,花開蓮現(xiàn),花落蓮成,那便是全部人生。人生千姿百態(tài),覺悟的人生才是圓滿的人生。圓滿人生,以完善自我為圓心,以善待他人為半徑。自覺是小圓,那是獨善其身;覺他為中圓,那是自覺覺人;圓覺為大圓,那是普度眾生。人生從小圓、中圓走向大圓,便是由美德、積德走向功德。無量光、無量壽、無量功德。隨意、隨眼、隨口、隨手、隨時、隨地,身心不離佛法,則時時是布施,事事是功德。功德之所以無量,那是因為眾生無邊、大愛無疆。佛經(jīng)云:“生死大事,無常迅速,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古德云:“但得心閑到處閑,莫拘城市與溪山。是非名利渾如夢,正眼觀時一瞬間”。人活一世,草木一秋。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到哪里去?“我”字,其實是個“找”字,找到了覺悟的那一撇,就能明心見性?!笆朗露疵鹘詫W(xué)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拔摇弊?,不象一般的中國文字,或是上下結(jié)構(gòu),或是左右結(jié)構(gòu),或是里外結(jié)構(gòu),而是一個圓形結(jié)構(gòu),從一撇開始,到一點結(jié)束,畫了一個圓。這也意味著一個人尋求自我的過程,也就是追求人生圓滿的過程。無論是在中國佛教的“萬”字,還是在道教的陰陽圖形中,甚至在儒教圓融處世的彎腰作揖的身形中,我們都發(fā)現(xiàn)了對圓的孜孜不倦的追求。人的一生就是尋找“我”的一生,但何時才能找到“我”?真正找到“我”,恰是忘了“我”!“不是無我不是我,真我恰恰是無我”。生活,生靠父母,活靠自己。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我們絕不要忘了生活乃至生命的本質(zhì)。人生的最終意義在于覺醒和思考,在于大智慧、大慈悲,在于完善自我,善待他人,在于利樂眾生,造福社會。常懷柔和忍辱心,常住慈悲喜舍中,給心靈留一方凈土,給生活留一個夢想,給歲月留一份寧靜,給人生留一縷清香,如此才會不枉此生,才能臨終不悔。“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關(guān)鎖;今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一個人縱無先知先覺,當(dāng)努力現(xiàn)知現(xiàn)覺,萬不可不知不覺。覺悟,任何時候開始都不遲,包括現(xiàn)時讀這些文字,傾聽文字在心里變成的聲音,用心領(lǐng)悟,用心體會,都是一個契機。該下山了。車沿山路緩緩下行,弘法寺漸行漸遠?;厥淄ィ{天如洗,綠樹掩映的黃墻紅瓦,在陽光的照耀下分外美麗。忘不了幾天來的親身體驗,特別是與本煥老法師的親近和與印順大和尚的傾心交談。此情此景,恰如弘法寺內(nèi)的那幅對聯(lián):山色淡隨僧入院,松聲靜與客談玄。心頭驀然響起那首熟悉的旋律:跟我走吧,天亮就出發(fā)。夢已經(jīng)醒來,心不會害怕。有一個地方,那是快樂老家……
全部評論 (0)

Copyright©2008-2024 版權(quán)所有 浙ICP備06026258號-1 浙公網(wǎng)安備 33010802003509號 杭州講師網(wǎng)絡(luò)科技有限公司
講師網(wǎng) 3969a.com 直接對接10000多名優(yōu)秀講師-省時省力省錢
講師網(wǎng)常年法律顧問:浙江麥迪律師事務(wù)所 梁俊景律師 李小平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