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有譯“畢馬龍效應”、“比馬龍效應”,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格布森在小學教學上予以驗證提出。亦稱“羅森塔爾效應(RobertRosenthal Effect)”或“期待效應”。:“說你行,你就
常人方法學概述 常人方法學也稱民本土方法論或俗民方法學,是研究人們在日常生活互動中使用方法的理論,其創(chuàng)始人是美國社會學家芬克爾。常人方法學代表人物加芬克爾(Harold Garfinkel)、薩克斯、
戈夫曼擬劇論就是借助戲劇的類比而對日常生活進行的研究。 擬劇論是從符號互動論中發(fā)展出來的、具有自身特點的、說明日常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相互作用的理論。其倡導者是美國社會學家戈夫曼(Erving Goff
一種主張從人們互動著的個體的日常自然環(huán)境去研究人類群體生活的和理論派別。又稱象征相互作用論或符號互動主義。符號互動論的派別 符號互動論源于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W.詹姆斯和的著作。但最早使用符號互動這一
奧卡姆剃刀定律 奧卡姆剃刀定律(Occam'sRazor, Ockham's Razor)又稱“奧康的剃刀”。 奧卡姆剃刀定律,是由14世紀邏輯學家、圣方濟各會修士奧卡姆的威廉(William ofO
霍桑效應(Hawthorne Effect)或稱霍索恩效應,起源于1924年至1933年間的一系列實驗研究,其后,從1927年到1932年,喬治·埃爾頓·梅奧(George Elton Mayo)教授
雙因素理論(TwoFactor Theory)又叫激勵保健理論(Motivator-HygieneTheory),是美國的行為科學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rick Herzberg)提出來的,
“復雜人”(Complexman)是60 年代末至70 年代初提出的假設。"復雜人"的含義有以下兩個方面: 其一,就個體人而言,其需要和潛力會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的增加,地位的改
期望理論(ExpectancyTheory),又稱作“效價-手段-期望理論”,北美著名心理學家和行為科學家維克托·弗魯姆(Victor H.Vroom)于1964年在《工作與激勵》中提出來的激勵理論
情緒ABC理論 ABC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創(chuàng)建的。就是認為激發(fā)事件A(activating event 的第一個英文字母)只是引發(fā)情緒和行為后果C(consequence的第一個英文字母)的間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