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政治家是否應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長期以來存在著不同看法。16世紀意大利政治學家馬基雅維利在他的《君主論》一書中,就將自己在政治上輕視道德的主張發(fā)揮得淋漓盡致。他認為:一個君主如果需要保持自己的地位,就必須知道怎樣做不道德的事情。君主必須依靠擄掠、勒索、敲詐和使用他人財物,必須懂得怎樣善于使用野獸和人類所持有的斗爭方法;君主應當效法狐貍和獅子,當于己不利時,絕不能夠、也不應當遵守信義。所以一個君主必須有一種精神準備,隨時順應命運的風向和事物變幻情況而轉變。
法國大革命時期,雅各賓派的領袖之一丹東,享有“革命家”的盛名,人們難以忘懷外敵入侵時,丹東在議會中發(fā)出的“大膽、大膽、再大膽,法國就得救了”那挽救民族于危亡的口號,但丹東卻極端地鄙視道德,他曾經(jīng)不加掩飾地說:“沒有任何道德比每天夜間我和我老婆的情誼更牢靠的了?!闭沁@位有“革命家”盛名的道德鄙視者,放浪無形,利用職權營私舞弊,大發(fā)國難財。
本世紀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在他的《領導者》一書中也對道德表示了某種程度的輕視:“美德不是偉人領袖高于其他人的因素。”此外甚至有人認為道德與權力是矛盾對抗的。美國人多諾萬曾尖銳地指出:“任何一個能使自己被提名并獲得當選總統(tǒng)的人,在道德上都不夠資格成為一位總統(tǒng)?!?/p>
實際上,這些對道德的蔑視的認識都基于一個不正確的出發(fā)點,即將權力等同于權術。權術往往是不擇手段的,在不科學的權力機制下,它可能起作用,正如伏爾泰所言:“國家的繁榮昌盛僅僅系于一個人的品格,這就是君主國的命運。”然而越是在科學的、制度化的民主權力機制下,這些認識顯然越是行不通的。一個哈佛經(jīng)理的道德品質往往會成為他最終成敗的關鍵。關于丹東,羅伯斯庇爾就曾認為“他的手和心一樣黑,象他那樣一個毫道德可言的人是不可能成為自由事業(yè)的捍衛(wèi)者的?!弊罱K丹東被革命送上了斷頭臺;尼克松最終也因“水門事件”而顏面丟盡。
因此,只有道德上被人認可,才能通向權力之巔;只有道德上被人認可,才能行使有效的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