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的三張面孔
對于公眾而言,司馬光是一個熟悉的陌生人。我們從小就從課本上知道司馬光砸缸的故事,他也是《資治通鑒》的作者,同時還是王安石的對手,是改革派的對立面。在傳統(tǒng)的歷史敘述中,我們常把王安石變法與“改革”畫上了等號,又把“改革”與“進步”畫上了等號,反對王安石變法就等于反對改革、反對進步,就是保守的、落后的。這就是我們在歷史課本中所看到的負面的司馬光的形象。但是趙冬梅認為,這種認識很不完全,并且是把歷史人物從他所處的時代中抽離出來,用一種臉譜化的認識方式去塑造了司馬光的形象。這種認識方式其實是背離了歷史的真實。
那么,司馬光究竟是一個怎么樣的人呢?首先,司馬光是司馬家的孝子。司馬光是高官司馬池的小兒子,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司馬光并不是一個聰明的人,但學(xué)習(xí)很勤奮努力。他20歲時中進士第六名,同年與張氏結(jié)為夫婦。但是高中后的司馬光,一直在父親身邊工作。在司馬光仕途的初期,他一直是在父親的羽翼之下成長的。在“家國天下”時代的社會倫理中,這種狀況在當時被認為是孝子的典范,值得鼓勵和稱贊。后來母親和父親先后過世,司馬光共為父母守孝了四年半的時間。
司馬光的第二個形象是宰相龐籍的好學(xué)生。龐籍與司馬光的關(guān)系類似于父子因緣。龐籍是司馬池的同僚,龐籍的大兒子常和司馬光在一起學(xué)習(xí)。在司馬池和龐籍的長子過世后,司馬光一直追隨著龐籍,龐籍也視司馬光如己出。司馬光是龐籍的秘書和助手,而龐籍也用他的政治生命來哺育司馬光。
司馬光的第三個形象是宋朝最出色的諫官之一。宋朝設(shè)有御史臺官和諫官,二者合稱為“臺諫官”,主要職責(zé)是對朝政和皇帝提出批評。特別是諫官,除了提意見之外沒有其他具體的職任。司馬光在諫院五載,平均每個月上奏3—4道諫書,上起皇帝、下至百官都是他批評的對象。與包拯那種耿直的諫議不同,司馬光的諫議柔中帶剛。他堅持明確的是非觀,但卻盡量使用對方能接納的方式進行批評。這種溫和而堅定的態(tài)度,既來自于他自身的性格,也得益于他之前所受的良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