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導(dǎo)讀:作出越多的人生選擇,就越應(yīng)該為自己的處境負責(zé)。有了目標,內(nèi)心的力量才會找到方向。滿腔的熱血、能量(積極的心態(tài))才有著落,才有責(zé)任、使命、榮譽,甚至"健康"一、河流這邊的毛毛蟲"少數(shù)人渡過河流,多數(shù)人站在河流的這一邊;他們站在河岸邊,跑上又跑下。"偉大的佛陀,以它超然的大智大慧俯視蕓蕓眾生,傳達出這個超越時空的喻示。人們在生活中行色匆匆,卻又不知道要去哪里。于是,在"河岸邊"跑上跑下,又忙又累,終究碌碌無為,沒有到過彼岸。這就是人生。
每個人看起來總是忙碌不堪,但是當被問到為何而忙時,大多數(shù)人除了一問三搖頭之外,唯一可能的回答就是:"瞎忙!"法國科學(xué)家約翰·法伯曾做過一個著名的"毛毛蟲實驗"。這種毛毛蟲有一種"跟隨者"的習(xí)性,總是盲目地跟著前面的毛毛蟲走。法伯把若干個毛毛蟲放在一只花盆的邊緣上,首尾相接,圍成一圈;花盆周圍不到遠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蟲喜歡吃的松針。毛毛蟲開始一個跟一個,繞著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一個小時過去了,一天過去了,毛毛蟲們還在不停地、堅韌地團團轉(zhuǎn)。一連走了七天七夜,終因饑餓和精疲力盡而死去。這其中,只要任何一只毛毛蟲稍稍與眾不同,便立時會過上更好的生活(吃松葉)。
人又何嘗不是如此,隨大流,繞圈子,瞎忙空耗,終其一生。一幕幕"悲劇"的根源,皆因缺乏自己的人生目標。古希臘彼得斯說:"須有人生的目標,否則精力全屬浪費。"古羅馬小塞涅卡說:"有些人活著沒有任何目標,他們在世間行走,就像河中一棵小草,他們不是行走,而是隨波逐流。"
二、成功者總是少數(shù)的根本原因卡耐基曾對世界上一萬個不同種族、年齡與性別的人進行過一次關(guān)于人生目標的調(diào)查。他發(fā)現(xiàn),只有3%的人能夠確定目標,并知道怎樣把目標落實;而另外97%的人,要么根本沒有目標,要么目標不確定,要么不知道怎樣去實現(xiàn)目標……十年之后,對上述對象再一次進行調(diào)查,結(jié)果令人吃驚:調(diào)查樣本總量的5%找不到了,95%的人還在;屬于原來那97%范圍內(nèi)的人,除了年齡增長10歲以外,在生活、工作、個人成就上幾乎沒有太大的起色,還是那么普通和平庸;而那原來與眾不同的3%,卻在各自的領(lǐng)域里都取得了成功。
他們十年前提出的目標,都不同程度得以實現(xiàn),并正在按原定的人生目標,走下去。人生在世,最緊要的不是我們所處的位置,而是我們活動的方向。何時、何地以何種方式開始我們的一生,是無法選擇的。我們一生下來就處在一種身不由己的環(huán)境中。但隨著年齡增長,我們的選擇就越來越多。我們可以選擇居處、婚姻、工作、朋友,可以選擇人生的方向。作出越多的人生選擇,就越應(yīng)該為自己的處境負責(zé)。有了目標,內(nèi)心的力量才會找到方向。滿腔的熱血、能量(積極的心態(tài))才有著落,才有責(zé)任、使命、榮譽,甚至"健康"……美國曾有一位醫(yī)生對世界各地數(shù)十名百歲老人進行研究,想從他們的共同特點中,找出使人長壽的根本因素。
他原以為這些因素會是食物、運動、節(jié)制等,然而研究結(jié)果令醫(yī)生大為驚訝。他發(fā)現(xiàn),這些壽星在飲食和運動方面并沒有什么共同特點,他們共同的特點是--他們都有長壽目標!生活中常見兩類退休老人。一類是退休后,便拼命找事干,像什么上老年大學(xué)、學(xué)書法、學(xué)畫畫、打門球、唱歌跳舞、養(yǎng)花溜鳥、看門收發(fā)或帶帶小孫子等,屬"自找麻煩"類;另一類,則長長舒了一口氣,早就盼望著退休后的清閑生活,干了幾十年,該歇歇了,這屬"隱居"類。
幾年后再見這些老人,就會發(fā)現(xiàn):"自找麻煩"類的老人,情緒穩(wěn)定,精神煥發(fā),有"越活越年輕"之跡象。而"隱居"類的老人,則"垮"得很快,變得蒼老、憔悴,脾氣變得古怪、易怒、小氣、脆弱,被人們稱為"老小",凡事總要"讓"著他,呈日薄西山之相。無所事事,使他們盼望已久的"靠退休工資享清福"的愿望,變得索然無味。沒有煩惱,本身就是最大的煩惱,明天要干什么,不知道。生活就是減法,過一天少一天。西諺有云,只有知道明天干什么,今天活著才有意義。有目標,生活才處于追索的狀態(tài),才會感到充實,感到快樂。
20世紀80年代,美國哈佛的兩位心理學(xué)家做過一項關(guān)于"幸福"的研究。研究對象是一些自稱幸福的人。結(jié)果,幸福的人們的共同之處,不是財富,不是愛情,甚至也不是健康。他們只有兩點是共同的:第一,明確地知道自己的生活目標。第二,感受到自己正在穩(wěn)步地向目標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