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導(dǎo)讀:智慧不同于聰明,也不同于知識。聰明多半不大,叫“小聰明”;智慧一定不小,叫“大智慧”。知識屬于社會,智慧屬于個人;知識可以授受,智慧只能啟迪。所以,要啟迪他人的智慧,首先自己就得有大智慧,而且,要悟得無上正等正覺,就得“破執(zhí)”。
涅槃也不是成佛的目的,成佛的目的是“普度眾生”,也叫“慈航普渡”。慈航就是幸福的航船。佛教管愛護(hù)眾生給予歡樂叫“慈”,憐憫眾生拔除苦難叫“悲”,因此“慈悲”就是“與樂拔苦”。這當(dāng)然是佛菩薩的任務(wù)。只有他們才有此大慈大悲,也只有他們才有此“神通”。神通一詞,也來自佛教。佛教有“五眼六神通”的說法。
五眼即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六神通即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盡通。這些詞我們也都借用,比如肉眼凡胎,慧眼識珠,神通廣大,手眼通天等等。此外像因果、因緣、緣起、報應(yīng)、不二法門,都是佛教名詞,現(xiàn)在也都變成人們的口頭禪了。 口頭禪也和佛教有瓜葛。禪,是梵文Dhyana音譯“禪那”之略,意謂“靜慮”,是佛教的一種修持方式,也叫“禪定”(即禪與定的合稱),而主張用禪定來概括佛教全部修習(xí)的宗派就叫禪宗。禪定講“心注一境,正審思慮”,禪宗講“不立文字,直指人心”,都不需要多說話。如果整天喋喋不休,或并無覺悟,只會說些禪語,那就是“口頭禪”了。 禪宗主張“見性成佛,道體心傳”,怎么會整出個“口頭禪”來呢?就因?yàn)榉鸾逃小坝X他”的任務(wù)。這就要“啟智開悟”,也就是啟迪智慧,使人覺悟。順便說一句,“智慧”和“覺語”一樣,也是佛教名詞。漢語中原來也有這兩個詞,但沒有什么太深刻的意義。覺悟基本上是覺醒、醒悟的意思,不是悟得無上正等正覺;智慧則主要是聰慧、智謀的意思,也不是把握諸法真如涅槃成佛的特殊認(rèn)識。這種特殊認(rèn)識或最高智慧又叫“般若”。般若讀如波惹,正如南無(致敬、禮贊、皈依)讀如拿摩,都是梵文的音譯(般若的梵文是Prajna,南無的梵文是Namas);而把智慧和聰明區(qū)別開來,則正是佛教的高明之處。 智慧不同于聰明,也不同于知識。聰明多半不大,叫“小聰明”;智慧一定不小,叫“大智慧”。知識屬于社會,智慧屬于個人;知識可以授受,智慧只能啟迪。所以,要啟迪他人的智慧,首先自己就得有大智慧,而且,要悟得無上正等正覺,就得“破執(zhí)”。執(zhí),就是執(zhí)著,也就是不開竅,認(rèn)死理,非在一棵樹上吊死不可。執(zhí)則迷,迷則不悟,叫做“執(zhí)迷不悟”。執(zhí)迷不悟也是禪宗用語,現(xiàn)在也變成了我們的口頭禪。 禪宗大師們要破執(zhí)、啟智、開悟,弘法時就不能教條主義地照本宣科,得說些讓人覺得耳目一新豁然開朗恍然大悟的話才行,比如什么“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啦,什么“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啦,都是。這些驚人妙語即便不能真正使人覺悟,至少也讓人覺得新鮮好玩,大家也都會跟著學(xué)。久而久之,也就成了人們的口頭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