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導讀:粵語既然能打通南北東西、古今中外,自然也能打通全省,這就和閩語不同?;浾Z是一體化的,閩語則是多元化的。也許正是由于這個原因,粵語文化的影響要比閩語文化的影響大。
這就和閩語的形成不大一樣。閩語的成型是突變的,粵語的成型則是漸變的。因為對于嶺南來說,大規(guī)模的移民其事已久,以后所受之影響不過潛移默化,其間有一個漫長的越漢雜處相互磨合的過程。福建就不一樣,移民既晚,來勢亦兇,不但人數(shù)眾多,而且往往伴隨著中央政權的南移。比如晉室偏安江左,與福建相去不遠;隋中葉全福建人丁不過一萬五千戶,到唐開元時僅泉州就有五萬余戶人家,可見移民之多。如此鋪天蓋地,則原先散落在八閩大地的那些閩越土著,也就勢必淹沒在移民的汪洋大海之中,沒多少越漢雜處相互磨合的事情了。
成功也往往意味著結束。因此突變的閩語便相對比較封閉,漸變的粵語反倒有一種開放的性格。粵語是很有一點“拿來主義”精神的?;浾Z中外來詞匯不少,波(ball球)啦,恤(shirt襯衣)啦,的士(taxi出租車)啦,我們早就耳熟能詳。這種現(xiàn)象其他方言中也有,但不如粵語突出,也不像粵語那樣喜歡搞“中外合資”,同一個詞或詞組中,一半外來的,一半土生土長的,還要把那外來的詞念成粵語腔。 其實這正是粵語的一貫作風。它原本就是中原漢語、當?shù)赝猎挕⑸贁?shù)民族語言和外國語的“雜交品種”。直到現(xiàn)在,粵語中還有不少當年“百越雜處”的痕跡。比如“這”說成“呢”,就和壯、侗、傣、黎、布依語相同或近似。又如細想叫捻,抓住叫撳,一團叫一舊,便是壯語。乜、擰等字都念陰調,也和壯語相似。修飾詞放在被修飾詞后面,比如客人叫人客,干菜叫菜干,公雞叫雞公,牯牛叫牛牯,更是壯語的構詞特征。漢語和壯語雖然都屬漢藏語系,但畢竟不是同一個語族,粵語卻能將它們融為一體。這種融會貫通、大而化之的神通,正是粵語和粵語文化的特征。 粵語既然能打通南北東西、古今中外,自然也能打通全省,這就和閩語不同?;浾Z是一體化的,閩語則是多元化的。也許正是由于這個原因,粵語文化的影響要比閩語文化的影響大?;泟∵h比閩劇或梨園戲、高甲戲、歌仔戲有名,廣東音樂也遠比福建的南音深入人心。美術方面,廣東有嶺南畫派,福建卻乏善可陳,因為福建雖不乏人才,但八閩互不交通,各拿各的號,各吹各的調,鑼齊鼓不齊的,沒法擰成一股繩,也就不可能和一體化的粵語文化相抗衡了。難怪海外的華人雖然閩人比粵人多,粵語卻比閩語吃得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