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易中天講師,易中天聯(lián)系方式,易中天培訓(xùn)師-【中華講師網(wǎng)】
著名作家、歷史學(xué)家
52
鮮花排名
0
鮮花數(shù)量
易中天:一堆石頭
2016-01-20 38540
文章導(dǎo)讀:事實上閩語也是漢語中內(nèi)部分歧最大、語音現(xiàn)象最復(fù)雜的一個大方言。它不是一塊石頭,而是一堆石頭。   如果如贛語像刀,客家話像圈子,那么閩語就像是石頭,而且是活化石。   閩語的形態(tài)是很古老的,老得有時候你會覺得福建人說話簡直就是在說古漢語:你叫汝,他叫伊,吃叫食,走叫行,臉叫面,黑叫烏,鍋叫鼎,繩叫索,翅膀叫翼,圖章叫印,房子叫厝,棉襖叫裘。當(dāng)兩個福建人相互詢問“食糜未”(喝過粥沒有)或“有佇無”(在不在家)時,你會不會覺得自己進了時間隧道? 閩語既古又怪,既老又雜。閩語原本又叫“福佬話”。福佬,是后來之客家對先到之閩人的稱呼。反正福佬就是閩人,或福建人,但福佬話卻不好說就是福建話。實際上沒什么籠而統(tǒng)之的福建話,只有閩南話、閩北話、閩東話、閩中話、莆仙話等等,它們都是福建話,卻又都不能對話。這正是福建不同于廣東、湖南、江西之處。廣東人聽不懂廣東人說話,是因為他們并不都說廣東話(粵語);湖南人聽不懂湖南人說話;江西人聽不懂江西人說話,也是因為他們并不都說湖南話(湘語)或江西話(贛語),比方還有說客家話等等。然而福建人聽不懂福建人說話,卻是因為他們都說福建話(閩語),這可真是沒有道理可講。   事實上閩語也是漢語中內(nèi)部分歧最大、語音現(xiàn)象最復(fù)雜的一個大方言。它不是一塊石頭,而是一堆石頭。往大里數(shù),是三塊,閩南話、閩北話、閩東話,閩中話和莆仙話則是夾在這三塊大石頭中的小石頭。細(xì)數(shù),也有數(shù)出六塊或九塊的。石頭堆在一起,擠得再緊,也各是各。閩語就是這樣。閩南話、閩北話、閩東話、閩中話、莆仙話,這些“石頭”之間的縫隙,很可能比某些大方言之間的差異還大。所以福建人和福建人坐在一起,弄不好就是大眼瞪小眼,雞同鴨講,不知所云。   看來,弄清閩語的形成,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福佬的祖上多半也是北方人。起先來的是吳人,是孫權(quán)稱霸東南時從江蘇、浙江跑到福建來搞“開發(fā)”的。他們把“吳楚”、“江淮”方言帶到了福建,所以閩語當(dāng)中,還保留了不少原始吳語的特征。準(zhǔn)確地說,那時的閩中,有古吳語,有古楚語,當(dāng)然還有古閩越語。福建方言是多源的。   不過這些先期入閩的吳人和孫吳政權(quán)一樣沒成什么大氣候。真正成了氣候的還是中原來的漢人。他們從中原跑到福建來,原因也很多:有“避亂”的,有“征蠻”的,有“謫遣”的。比如韓愈,就是“謫遣”。韓愈謫貶之地雖然在廣東潮州,但那正是閩南話方言區(qū)。韓愈也好生了得,讓潮州的山山水水都姓了韓(韓山、韓水)。不難想象,如果跑到福建的是一大批韓愈,會是一種什么樣的情形。   中原漢人的大規(guī)模入閩,是在西晉末年永嘉喪亂以后。那時中原人每六個就有一個渡江避亂,一等的“望族”隨皇室定居在富庶的江浙,而且把寧鎮(zhèn)一帶的方言從吳語變成了官話;二等、三等的只好繼續(xù)往南跑,所謂“衣冠八族”入閩,說的大約就是這些人。入閩的路線大約有海陸兩路,定居點則有三個中心,即建甌、福州、泉州。所以,后來建甌話、福州話和泉州話就分別成為閩北話、閩東話和閩南話的代表。當(dāng)然,現(xiàn)在閩南話的代表已變成廈門話了。這很讓泉州人私下里嘀嘀咕咕,不以為然,因為廈門本屬同安縣,而同安縣又屬泉州府。但這就像上海話終于取代蘇州話成為吳語代表一樣,是無可奈何的事情——誰財大,誰氣粗。   遷徙的時間也主要有三次:第一次在南梁,主要定居于閩北;第二次在初唐,主要定居于閩南;第三次在五代,主要定居于閩東?!爸性瓭h人三次入閩之后,閩方言便都定型了。”(李如龍《福建方言》)   最初入閩的中原漢人雖然分散在閩北、閩東和閩南,當(dāng)真要說話,大約還是聽得懂的。但閩北、閩東和閩南,畢竟山河阻隔,道路崎嶇,既不同風(fēng),亦不同俗。說起來福建的情況也是特殊,首先是天高皇帝遠(yuǎn),北面有吳語擋著,南邊有粵語堵著,西邊呢,又有贛語和客家話攔著。就是想和北方說幾句話,也沒了可能。 所以反倒是遠(yuǎn)離中原的福建,保留的古語古音最多。其次,福建的地理環(huán)境也特別,移民總是伴水而居的,如果水系較長,移民們也可能溯流而上,或順江而下,進入別的地區(qū)。然而福建的河流都比較短,又大多獨流入海,河與河之間又有高大的分水嶺隔著,移民們便只好分別在晉江流域(閩南)、建溪富屯溪流域(閩北)和閩江下游一帶(閩東)互不搭界地各自折騰。雞犬之聲既不能相聞,也就更加老死不相往來。沒有往來,也就生分了,最后,便連話都不通。   實際上閩語內(nèi)部最大的分歧正在山與海。山,就是西北諸山,閩北、閩中、閩西是也。海,就是東南沿海,閩南、閩東、莆仙是也。二者之間的分野,“恰好與晉代晉安郡和建安郡的分界相重合”(周振鶴、游汝杰《方言與中國文化》)。這也不奇怪。郡縣總是因人而設(shè)的。從陸路入閩的進入西北山區(qū),伴建溪而居,于是便有建安郡。從海路入閩的進入東南沿海,伴晉江而居,于是便有晉安郡。前者從仙霞嶺、武夷山向東南發(fā)展,后者從東南沿海向西北推進,等到兩郡之間的空間終于填滿時,各自的方言卻早成定局。后來,本屬泉州管轄的木蘭溪流域(莆田、仙游)自成一個二級政區(qū)(宋元興化軍、明清興化府),莆仙話便成了閩東話、閩南話這兩塊大石頭之間的小石頭。   歷史、地理、政治一齊使勁,八閩也就互不交通。
上一篇 雜交品種(1)
上一篇 雜交品種(1)
全部評論 (0)

Copyright©2008-2024 版權(quán)所有 浙ICP備06026258號-1 浙公網(wǎng)安備 33010802003509號 杭州講師網(wǎng)絡(luò)科技有限公司
講師網(wǎng) 3969a.com 直接對接10000多名優(yōu)秀講師-省時省力省錢
講師網(wǎng)常年法律顧問:浙江麥迪律師事務(wù)所 梁俊景律師 李小平律師